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教史回眸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教史回眸 > 详情 
周至大秦寺的风雨变迁
2011-07-05  作者:李世峥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 返回列表

  陕西周至(古称“盩厔”)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有座名叫丘木山的名山,因为山有五峰,人称“五峰丘木山”。丘木山半腰,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塔,名曰大秦寺塔。从外观来看,大秦寺塔酷似佛教古塔,加之该塔在历史上长期被佛教占用,所以人们一直以为它是佛教古塔。直到人们知晓景教在唐代的发展盛况之后,方才有人注意到这座古塔原是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建筑。
  大秦寺塔原是唐代著名的东方大教堂周至大秦寺的附属建筑,可惜主体建筑早已片瓦无存,如今只剩下这座孤零零的古塔。然而,古塔作为我国目前仅存的唐代景教遗迹,依然无声地见证着基督教在唐代中国的鼎盛与辉煌。因此,了解周至大秦寺千余年的风雨变迁,是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周至大秦寺的风雨变迁(图1)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传到中国后称“景教”)传教士阿罗本(Olopen)来唐都长安传教,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礼遇。三年后,经太宗同意,阿罗本在长安义宁坊兴建了中国的第一座景教礼拜堂,称之为“波斯寺”(唐玄宗时,此类建筑统一更名为“大秦寺”)。义宁坊大秦寺建成后,全国掀起了兴建大秦寺之风,“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一时出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语)的盛况。周至大秦寺即为唐代众多大秦寺中的一座。由于唐代的周至属于靠近京畿的大邑,这个特殊的地理优势使得周至大秦寺成为当时极负盛名的大教堂,有学者推测,该寺极有可能是皇家的景教寺院。
  根据有关资料推测,周至大秦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二至十七年(638-643)之间。据《五峰丘木山大秦禅寺铸圾序》记载,该寺是由唐太宗下昭建造,丞相魏征与大将尉迟恭亲自监修。施工过程中,太宗亦亲临现场视察,该寺工程之浩大,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唐代宗宝应元年(762),郭子仪副使和景教信徒伊斯捐款重建周至大秦寺,使之成为全国四大景教寺之一(此四寺分别在长安、洛阳、周至、宁夏灵武)。竣工后,传教士、信徒云集大秦寺,隆重聚会50天,热烈庆祝,感恩祈福。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史称“武宗灭佛”,又称“会昌灭佛”),景教受到株连,传教士被驱逐出境,各地的大秦寺或被拆毁,或被关闭。周至大秦寺也被关闭,但幸运地未被拆毁。

  “武宗灭佛”大约一年之后,佛教因唐宣宗(李忱)的提倡而再度兴盛。然而,景教却盛况不再,并继续衰落。在此之后,佛教僧侣入住周至大秦寺,周至大秦寺因此成为佛教寺院,但“大秦寺”的名称仍然未变。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周至大秦寺重修,并立《重建五峰丘木山大秦寺记》碑。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罗马教皇派五位基督教传教士随主教来中国考察教务,发现国内几乎没有景教信徒,也没有景教教堂,于是很快便回国去了。由这个事实可知,其时的周至大秦寺依然不属景教。苏轼兄弟写于这一时期的名诗,印证了这一事实。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时任陕西凤翔府签判的苏轼游览终南山时,到过大秦寺,并留下题为《大秦寺》的名作。诗曰:

晃荡平川尽,坡陁翠麓横。
忽逢孤塔回,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
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倾。

  本诗写好后,苏轼将之与此次游览终南山所作的其他诗作一并寄于胞弟苏辙,苏辙读后,作同名诗,寄与苏轼同赏。诗曰:

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处远似烟。

  苏轼兄弟的诗作告诉我们两个事实:其一,宋代的周至大秦寺依然被佛教占用;其二,其时的周至大秦寺已经破败不堪。
  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时任陕西东路兵马总管的杨云翼将军,在军旅之睱游览了大秦寺,并吟诗一首,题为《大秦寺》。诗曰:

寺废基空在,友归地自闲。
绿苔昏碧瓦,白塔映青山。
暗谷行云度,苍烟独鸟还。
唤回尘土梦,聊此弄澄湾。

  由该诗中的“寺废基空在”一语可见,其时的周至大秦寺比北宋时更加荒凉。至于此语是否确指大秦寺的建筑已经全然被毁,学界颇有争议。不过,有确切的资料记载,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白莲教转战周至,周至大秦寺的其他建筑尽都焚于战火,唯有大秦寺古塔得以幸存。

  景教衰落之后,最能证明景教在唐代中国之发展历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被掩埋地下,而幸存的周至大秦寺塔由于长期被佛教占用而没有人知道它与基督教的关系,因此基督教最早何时传入中国,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有了可靠的物证,唐代景教因此立即成为中外基督教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此时,有人将周至大秦寺与大秦景教联系在一起,对之加以研究,并找着了可靠的依据。
  我国的塔文化起源于佛教(国内现存的古塔大多属于佛塔),后来发展到道教,伊斯兰教也修了不少塔,但代表景教文化的现存的塔建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仅此一座。按着基督教的传统,并没有在教堂中建塔的做法,因此有人会因周至大秦寺建塔而感到奇怪。原因如下:景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从适应中国文化的角度考虑,在传播过程中运用了很多佛教和道教的术语,景教礼拜堂亦以波斯寺、大秦寺相称,建筑上也与佛、道教的寺院相似,因此在寺中建塔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至大秦寺塔为七层八棱楼阁式空心砖塔,通高40.9米,内切圆直径10.86米,四面错落券门,二层以上有木楼梯可直通塔顶。角柱和横梁皆为红砖砌成,塔壁以白灰细粉,红柱粉墙,增强了楼阁式建筑特点。斗栱以磨砖而对缝,塔檐以叠涩砖出檐,形成了古朴、明快的色彩对比,这种风格在全国遗存的古塔中亦属少见。该塔造型古朴,美观大方,被誉为我国古塔中的佼佼者,特别是该塔内遗存有景教泥塑和古代叙利亚外文刻字多处,成为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957年,周至大秦寺塔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古塔年久失修,塔身裂缝,塔体向西北方向倾斜2.76米,倾斜度达4.037度。1999年,国家拨专款近百万元,对古塔进行了成功的加固和维修。
  周至大秦寺塔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产物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已经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200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至大秦寺塔的保护纳入“中国丝绸之路保护项目”。2001年10月,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将该塔及大秦寺列入《世界建筑遗产名录》,周至大秦寺因此愈加闻名海内外。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周至大秦寺塔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顾周至大秦寺的风雨变迁,不由得会遥想它昔日的辉煌,并叹息它今天的荒凉,但它毕竟可以为唐代景教的辉煌作永久的见证。

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