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讲章分享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讲章分享 > 详情 
读经和听道
2012-02-28  作者:广东 周志治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 返回列表

经文:尼8:8;西3:16

  读经和听道是信徒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这是作为信徒这个角色应该对此应该思想和学习的。《尼希米记》讲到当尼希米为百姓诵读律法书的时候,许多教师在一旁讲明意思,帮助听讲的百姓明白律法书。使徒保罗也劝信徒要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不同体裁来彼此教导,使神被高举,使神的名得称颂。
  读经和讲道有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态度是需要梳理一下的,这其中有重复的模式,有类比的理解,也即方法论和认识论问题是需要仔细去思想的。
  如果我们画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上分别写上作者、文本和读者,我们就以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琢磨出许多道理来。圣经的作者,简单的来说就是神,作者就是绝对的权威;同样的,讲章的作者是讲员,讲员作为神的道的出口,带有自己的软弱和不足,但他也有一定的权威。
  作者与读者,讲道者与听道者,双方并不是就这样面对面,他们与交流的媒介———文本———形成三角关系,圣经是上帝与读经者的文本,讲章是讲员与听众的文本。作为文本本身,它由文字构成,它像一般的文学一样,它带有知识性,有不同的体裁,有自己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无论是阅读的文本还是聆听的文本,文本本身有自己的独立性。
  再来说读者,作为读经人和听道人,他(她)显然是在进行沟通行动,他的缺席就会是沟通行动进行不了。因此,读者不可能是被动的,他不可能是被读经者、被听道者。读(听)者有责任找出文本意义。真读者乃是文本的门徒,虚心领受,为了达到真正了解的目的。
  作者与读者藉着圣经的沟通行为,讲台上下的沟通行为,关于神的道的传递与接受的关系,不仅仅是二者的关系,它还有神的灵参与其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能不能从圣经读出感动与亮光,它不仅是文学知识的问题,它涉及圣灵的工作,或许可以说,并不是每一个读经者都从文本得益。同样的,同听一堂道,并不是每一个人得到的都一样,其中的区别不在于讲员,乃在于听者。每一个听道人和每一个读经者,或许在进行沟通之前,都应祈求神的灵的参与。
  作为沟通行动的参与者,有希望藉着一次次的沟通行动,使得自己的生命得以成长。因此,读经者、听道者的生命成长成为一种必然的事情。读(听)者的道德修养,解释的权利和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值得思想的。
  读者的道德修养是避免暴力对待经文,听者的道德修养对于所听到的道也是一样。要公正的对待他者,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阅读和聆听。如果不是为了寻求圣经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强解或者自己做圣经的主人随意支配经文,也就是说,缺德的人读经,圣经对于他反而是有害的。读,不只是要有解释的技巧,也有有解释的德性,最终涉及每个人的信仰与神学见解。
  讲台下的听众,与圣经前的读者一样需要道德修养,听讲是为了正确理解讲员的信息,就是暂时没有听懂也不想当然的认为,听者也不是信息的主人,虚心听讲、仔细分辨、吸取有益的教训。负责任的沟通态度,其结果一定是荣耀神的结果。
  《马太福音》第13章,主耶稣撒种的比喻不断地向我们说话。读经的人,听道的人,都存在不同的态度,不同的道德修养,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悟性,相应的,产生的结果也很不同:有的可能毫无所得,有的或许只是表面上得着,有的人感而不动,有的人得到一点,有的人获益良多。读经无所得的,不能怪罪于圣经,听道无所得的,不要简单判定讲员优劣,不如先反躬自问。
  莆田大教堂的郑金灿牧师讲过宋尚节博士的事。当年,宋博士曾经在自己家乡的大教堂一连讲七天的道,他在第八天为前来的病人按手祷告。因为病人多,教会安排他们一个个躺在门廊排队等候宋博士为他们逐个按手祷告。当天有两个瘫子也在其中,一个是被人用褥子抬来的,一个是被人用农村装稻谷的大竹筐抬来的。被褥子抬来的瘫子接受了按手祷告后,他站起来了,把自己躺的褥子卷卷好,他就背着自己的被褥说一声“谢”都没有,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轮到那个被人用大竹筐抬来的瘫子,他也在宋博士的按手祷告之后站了起来,可是他说:“嘻嘻嘻,真好玩!”话音刚落,他人也跟着瘫下去了,他还是跟来的时候一样,仍然是一个瘫子。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差别所在,一样的瘫子不一样的信心,其结果也就不一样。
  聆听文本正是这样,还文本予权威,以信心来领受,这已经不是态度问题了,它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信仰的问题的。
  后现代主义,以读者、听者为权威,以解构和多元为目标,这是反神学的方法,没有上帝的信仰。而无神的信仰其实是除了上帝,结果什么都相信的一种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很难定义的思想潮流和学术运动,他们宣称拒绝话语的霸权,通过剖析话语内在规律等方法,从语言内在本身解除语言权威,以此达到所谓的话语权威的多元化。他们使读者和听众成为话语的权威,在交流中,作者遭抛弃、文本遭解构,在敢于“怀疑”、自我“中立”的“学术科学”中,新的权威就是一个个读者和听众。大家都是权威了,独一性的权威当然没有了,后现代主义者不需要服从什么“霸权”了,各自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权威。
  可见,对话语权威的解构,是对传统权威———上帝话语的挑战,其结果就是对威权上帝的反抗。因为上帝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包括创造、警告、命令、应许、赦免、信息和安慰等等,都是通过言说行动来达到目的的。“神说:‘要有……’”(创1:3、6、9、14、20、24、26、29等)创造事工就成,“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创2:1)最早的解构主义者开始破坏上帝的威权和世界的秩序。对上帝的警告、命令、应许、赦免、信息和安慰等怀疑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只是到了现在似乎伪装得更加美妙。
  那么,如何读经和听道呢?
  就像我们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来对待圣经和讲道。我们首先要承认作者的权威,我们要观看、聆听和接受作品,真读者是“严谨的阅读每部作品”,“用作者的写作精神来阅读,全心全意的阅读”,让自己的接受能力达到极限,把作者重视的意义视为重要,把作者看为不重要的看为不重要的,把作者看为勇敢地看为勇敢,把作者看为卑下的看作卑下。然而可惜的是,许多人反抗文本对自己的影响,以自己的意思解释文本。也就是说,读经不应该是读自己,听道不应该是听自己。
  读经和听道至终涉及道德,因为沟通行动需要正确的回应。正确的回应常常需要读(听)者挣扎着接受,因为这个声音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作者。当然,对话沟通并不代表着赞同作者,但是以作者的意思为作者的意思,没有曲解的存心,则是一种道德修养。阅读、聆听的问题至终涉及道德和灵性的问题,对话本身并不代表赞同,但对话者的参与、真诚地面对,是正常沟通必不可少的态度。
  许多读(听)者自以为比原作者更有智慧,有主观意思挡在双方之间,沟通难以通畅。如果你把作者、讲员看作骗子、低能,那你阅读、听讲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冒险,你把冒险所遇到的困难一概归因于作者和讲员是不合理的。好评论的人其实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最高能力的行为,拒绝了圣灵的工作。
  圣灵的工作需要人以顺从的心来领受,或许圣灵也会藉着人不完全、有亏缺的表达,感动人决心跟随神也未必。圣灵藉着一个孩童的声音催促奥古斯丁拿起圣经来读,促使他悔改成为圣徒,谁知孩童是不是在游戏呢?孩童所行的完全不完全、属灵不属灵都不是听者所要追究的,听者只要顺从圣灵的感动。
  因此,作为一位读经和听道的人,培养读经、听道的美德是极其必要的。诚实、开放、注意力和顺服等美德,是我们竭力要追求的。诚实的读(听)者既承认作者和讲员的观点何所指,也承认自己原来坚持的看法是什么,开放的接受观点不同所带来的张力和挑战。有美德的读(听)者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上,注意力的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当他带着耐心、细心和关心来顺服文本的观点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握文本的意义。顺服是跟随文本的指示,而不是自己的意愿。这样的读经和听道是一种生命不断成长的过程。
  从抽象的道理到行为,顺服文字、话语感动的能力,最终与每一个人的智慧相关。毫不夸张地说,读经和听道的人需要生命的圣洁过于阅读和聆听的技巧,因为圣灵能够越过人笨拙的技巧感动人,却难于越过人的不圣洁。作为基督徒来说,跟随圣道也等于更深的了解圣道,这是一种良好的循环。但愿我们都从圣经和讲道得到丰盛的恩典。

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