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教牧事工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教牧事工 > 详情 
牧者不废诵读
2017-03-17  作者:安徽 黄幸平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近来笔者断断续续写着安徽教会的故事,写到了安徽最南端的教会。安徽最南是黄山,我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所在地。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也正是这种诵读之风气,养育出名人无数,灿若繁星。在明清两代,乃至近代,古徽州几乎成了全国的人才库。
  “政无大小,得人为重。”“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不厚其栋,不能任重。”这三句是在讲,各项事业都需要:敢为事业选人,甘为事业育人,善为事业用人;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我国教会从“三自”到“三好”,需要人才;新时期提高基督教中国化水准,需要人才。有人甚至说,我们现在的基督教中国化水平不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平,因为那个年代我国基督教界有不少教会学者,就基督教本色化作了大量实践与神学层面的探索与思考。
  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加尔文,毕生在建立教会、著书立说、制定教会法规、建立教会秩序等方面贡献卓著。他有句名言,“良牧必是学者”。他自己也确实说到做到了。他的著作《基督教要义》、《罗马书注释》等都堪称经典。按加尔文的标准,我就不算什么良牧了。不过,我仍有心为了做好牧养工作,服侍好这个时代走进教会的人,成不了学者,也立志不废诵读,勤于好学。
  我一直用一句话自勉,“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白天走下去、干起来、讲出水平,晚上耐心读、勤于写、创新性地想。走要走得实,干要干得好,讲要讲得准,读要读得透,写要写得深,想要想得远。在“白天走干讲”中发现问题,在“晚上读写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尽管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但也不妨将此作为我的工作作风与努力方向。这也就练就了我喜欢读书、喜欢想问题,偶尔也喜欢动动笔的生活方式。
  作为牧者,我首先要读的自然是圣经。勤于读经讲好道,是牧者的“看家本领”,更确切点说,是基本功。牧者不废诵读,再忙也不能忘了读经。这种读经不单是为了讲道,为了牧养别人,也是为了修身,为了自省,为了自牧。谋道重于谋食,像约伯那样,“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语,过于我需用的饮食。”(参伯23:12)废寝不废诵读,“我趁夜更未换将眼睁开,为要思想你的话语”。(参诗119:148)爱道胜于爱财,“所以我爱你的命令胜于金子,更胜于精金。”“(耶和华的道理)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极多的精金可羡慕。”(参诗119:127;19:10)
  牧者诵读圣经,要成为信徒的榜样,用圣言对照自己、归正自己,读进去,行出来,塑造更好的自己,建立更好的人品,人品是最高学历。使徒保罗为众教会的事天天挂心,也为众教会常受苦痛,即便如此,也不废诵读,嘱咐提摩太,将他留在特罗亚的那些书带来,更要紧的是那些皮卷。(参提后4:13)有解释说,那些皮卷指圣经,那些书指圣经之外的其他书籍。圣经一定要读,但其他书也要读。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但以理学了迦勒底人的文字,保罗通晓希腊罗马文化,所以他们说话行事都有能力,无论得时不得时,都能为上帝做出美好的见证。今日我国的基督教牧者,要致力于基督教中国化,要做好基督信仰的汉语表达、中国文化传统式表达。牧者们除了具备圣经、神学等宗教学识之外,还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学习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也要有中国宗教学通识的了解,也要努力放眼世界,关心国际形势,对世情、国情、教情有个大体的认识,以更好地服务信众、服务社会。
  教会工作千头万绪,牧者忙于应对,扎进去不容易出得来,往往忙得焦头烂额,收效却不明显。再加上自己的那“一皮袋水”也很容易用尽,就不能很好地面对新处境、解决新问题、做出新贡献。因此,知识结构的更新升级,安排解决继续教育(神学教育与国民教育)的问题,之于牧者就尤为急需。比如,与学者对话、有计划阅读、看课程视频、听讲学录音,此外各方协调统筹安排,确保牧者每周有一天时间自学静修,诵读圣经,默想祷告,重新得力,领受上帝的启示与教会发展的思路;每年有一个月的时间上学进修,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经验。这将是不错的尝试。以用促学,学以致用。良牧未必都成学者,但良牧“不废诵读”总是应该的。
转载自《陕西基督教》2016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