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神学探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神学探讨 > 详情 
赵紫宸的本色神学对今日基督教中国化的启示
2023-03-18  作者:中南神学院 肖安平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赵紫宸博士(1888—1979)是中国神学的先驱,是20世纪中国基督教杰出的神学家、神学教育家、作家、诗人和著名的中国基督教界代表人士,拥有极为深厚的国学功底、系统的哲学思维及广博的艺术素养,并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神学思想。他的本色神学在其神学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和处境的结合上极有价值的深刻思考和有益探索,对今天推进中国基督教中国化有很好的启示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赵紫宸博士的人生和学术之

      赵紫宸先生于1888年2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1979年11月21日去世。他经历丰富,工作勤奋努力,治学严谨,兴趣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学术创建及其贡献颇大。正如丁光训主教说:“赵先生一生为学勤劳、诚朴、严谨、求实,给后代极好的榜样。”{1}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如曾任东吴大学文学院院长、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1948年担任世界基督教协进会(英文名为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缩写为WCC,此名称后翻译为“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成立大会时的6位副主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北京燕京大学协和神学院、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授。

      早年他受传统教育,后进入圣公会在苏州举办的桃坞中学,接触新式教育。1906年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社会学,并受洗入教。1914年赴美留学。到范德比尔特大学攻读神学,师从著名系统神学家狄累德,并兼习哲学和社会学。1916年和1917年分别获得该校社会学硕士学位和神学学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获得该校的“创校者奖章”。1917年返回东吴大学教授社会学和宗教学。1922年,出任东吴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兼任东吴大学教务长。1925年著有《基督教哲学》一书,此为他的第一本著作。这也是中国基督徒写的第一本宗教哲学书,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基督教神学界的地位。在东吴大学期间有意研究神学和从事神学教育。1926年到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任教,1928年后任宗教学院院长20余年。赵紫宸是普世教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作为中国基督教代表团成员,相继参加了1928年、1938年及1947年在耶路撒冷、印度马德拉斯和加拿大惠特比召开的世界宣教会议。1941年,赵紫宸加入圣公会,在香港被何明华会督按立为圣公会牧师(会长)。珍珠港事件后,遭受日军逮捕,身陷囹圄。1947年赵紫宸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49年作为基督教界5位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0年,他积极参加中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是最早在《三自宣言》上签名的四十位教会领袖之一。1951年,为抗议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支持美国侵略朝鲜,他愤而辞去副主席职务。1953年,担任新成立的燕京协和神学院教授。

      赵紫宸博士一生致力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创建中国教会自己的神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积极探索基督教的本色化、处境化。他认为,中国基督教要摆脱“洋教”的称号,就要建构自己的本色教会和本色神学。他一直坚持,中国的本色教会应脱离宗派主义,并在自养、自治、自传的基础上,妥善而又平等地处理中西教会之间的关系。

      赵紫宸的主要著作有《基督教哲学》《耶稣的人生哲学》《学仁》《耶稣传》《从中国文化说到基督教》《基督教进解》《圣保罗传》《系狱记》《基督教的伦理》《神学四讲》等。他还发表了大量的神学论文、时评、讲章、祷文等,出版诗集《玻璃声》及著译的圣诗集《团契圣歌集》《民众圣歌集》等。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收入商务印书馆和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赵紫宸文集》和《赵紫宸圣乐专集》中。

      二、赵紫宸本色神学的理念、原则和特征

      赵紫宸本色神学重在探索一种中国处境的神学,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以建立中国本色教会和中国神学。他是要用中国人的方式来表达信仰,在中国诠释福音,表达中国人的身份,是自然地与中国的境况相符合,使他们感到自然的事,不是机械地、僵化地、牵强附会地来将它植根于中国本土,而是比较合适地、自然地长出一个新的形态来,那才是他本色教会的构想。这也是他本色神学的重要理念。他认为,本色化不是让中国的教会仅仅穿上某些中国的外衣,作些外表的适应,以表面迎合中国的国情。

      从广义上来讲,他的本色神学也是涵盖了中国文化和现实社会处境的范围。他所讲的本色化包括教会的整个生活,从表达的方式到礼拜仪式、教堂建筑,尤其重要的是神学思想。因为它是教会生活的具体体现,取决于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信仰须被中国人的思想和感情所接受。因此本色化变为“如果需要的话,就要重新诠释及创造教义,俾得以适应基督教在中国人意识中的启示。”{2} 在他看来,本色化的方法论有两个前设:承认基督教有一个宗教本真;中国文化也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遗传与指点。本色化一方面是指信徒“觉悟基督教本真与中国文化注入基督教的新血液、新生命”;另一方面以中国文化的精神遗传贡献于基督教。他要求还原基督教的本来面目,即除去西方文化杂质的基督教,还原其真面目,同时他也研究中国文化的本质,指出其优缺点,采取基督教的优点来补充。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是他本色神学的重要内容。他说:“一个本色化的教会是应该能够保存和统一在基督教和传统中国文化中所有真理,同时能够以一种符合国情的方式将中国信徒的宗教生活和经验表达出来。”{3}

      赵紫宸在中国的现实处境上进行基督教神学思考。他虽吸收外来的营养,却以中国文化为根。他深受西方哲学和神学流派的影响,同时以其独特的体认、思考和整体的把握来审视、取舍和判断,注重神学发展的新动向、新思潮。他是一位跟上时代步伐的,很有思想和洞察力的神学家。他对基督教本色神学做出了一个很现实又深入的探索,并且是很全面的思考、反省。

      他对西方的传统有所批评,强调要建立中国神学,但同时也注意必须确保教会的全面合一。他把本色化与普世教会的关系拉近了,对他来说,本色化的目的是在神学上作出贡献,其影响不仅超出中国的境界之外,而且达于全世界的基督徒,更及于整个人类。这丰富了普世教会。他对本色化的思考和认识是发展的。他认为本色化和现代化的彼此关联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见本色化是与现代中国社会不可分的。他探讨本色化的问题从来不曾将它孤立起来看,乃总是把它放在他的整个神学思想中,放在总体的视野中,放在现代世界中。本色化是要发生在那个无所不包的较大的关联中,可见这时候他的本色化概念范围已经扩大多了。他认为,纯粹是外表的中国化,而不是从教会内部加以革新,就不叫本色化。他对宣教士搞本色化所持有的那种动机并不感到满意,对当时中国教会本色化的效果也不满意。中国教会是否真正得到实现,就要看中国基督徒在他们的环境和处境中如何做“现代人”的同时活出基督来。如此他不单对中国的文化有所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本色化的中国教会。他把本色化的焦点放在基督论上,即指出中国教会在当前世界的任务所在。唯有整个生活都跟着基督,才有本色化的可能。他觉得本色化要与文化有关,这个任务是他坚信不移的。他对本色化的想法,是牢牢地镶嵌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处境里。他把信仰同中国文化及现代社会所应负的责任积极结合起来。

      他发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关键在于基督教精髓与中国文化精华的有机交融。在此看出赵紫宸本色神学的重要原则。这也就是说,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既要有基督教信仰,又要有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结合中这两者都不能失去,并且两者结合不能是机械的,而是自然、合适的有机交融。这种吸收和结合一定要注意中国文化的特色和思想。中国文化和处境就是他本色神学重要特征。赵紫宸的本色神学从根本上是要结合中国的文化和处境,建立中国自己的基督教神学。赵紫宸深感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结合的成功乃在于其“神似”,而这种“神似”则要靠其神学思想来促成。他为此曾尖锐指出,“中国基督教最弱的部分是教会本身,教会最弱的部分是教义神学。”{4}由于那个时候的时代局限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这个本色化的任务没有完成。

      三、赵紫宸本色神学对今日基督教中国化的启示

      赵紫宸的本色神学作为中国教会的精神遗产,对今天中国教会的作用是颇大的,它一直影响着我们继续探讨他未竟的事业,对我们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努力使教会与今天的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很有启发的,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东西。

      它关键在于以发展的方式不断与社会处境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这一点对我们今天加强基督教中国化特别有意义,是不容忽略的,它启发我们要进行神学思考和研究。他建立中国神学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开拓的精神和敏锐的眼光富有远见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有为的处境神学领域,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它以及建设中国神学打下了基础。“他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基督教的学者所必读的”。{5}他的研究及其亮光使我们再思,也使我们看到希望。中国不是没有人探索中国神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赵紫宸等人积极探讨,筚路蓝缕,并且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我们可继续沿着赵紫宸的脚踪去探索、继承和发展,不断挖掘中国文化、伦理道德、现实处境等各种本土资源,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中国的神学作出更多贡献。

      赵紫宸的本色神学启发我们,去促进建立一个与现代祖国面貌相称的完全有着自我的中国教会,今天中国教会就要与变化了的中国处境相适应。我们要正确看待今世与来世、属灵与属世、天上与地上关系。基督徒在神学思想上应随着时代和处境的变迁而变迁,学会以发展的方法思考教会问题和神学问题,转变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强处境化的神学反省。

      20年代的本色化运动要求建立中国本色化的教会并没有取得特别具有实质性的成果,因为当时人事、财政等权还是由传教士掌握,在教会一些事工上传教士仍然有决策权,赵紫宸也并不满意本色化的结果。

      赵紫宸非常坚持三自的原则和精神,这也启发我们要按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爱教原则来管理和牧养好教会,注重法治化、规范化的管理,在自己的特殊境况中,用自己的神学来解决自己问题,要善于进行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研究,在神学思考中,正如赵紫宸所主张的那样,不能照搬西方神学,要多采用中国经典、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方式来思索,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机地融合,特别在神学思想上努力,以开拓精神探索神学,积极回应今天的现实处境。

      赵紫宸的本色神学启发我们:今天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要有七种精神:

      (1)爱国精神。这里体现爱国主义感情和精神,爱自己的国家和自己国家的教会。

      (2)对话精神。这是互相交流、坦诚讲谈、对话和回应。

      (3)会通精神。特别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融通。

      (4)适应精神。就是教会要处境化,神学要处境化,要注重教会与社会处境的适应,积极引导我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智慧精神。在处理各种关系和研究课题及学术论点上要有大智慧,需要合理平衡和总体把握,符合基督教中国化和信仰教义等,不极端偏颇。

      (6)探研精神。在于有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7)创造精神。即在前人基础上有创新、发展。

      我们需要培养多种教会人才包含研究人才,这种研究人才既通晓基督教信仰、教义、神学,又能精通中国文化,以便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很好的对话和融合。通过大家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相信在将来最终能真正建立起中国化的神学,并且有中国自己的神学体系。

      结语

      赵紫宸先生被称为“近代中国一位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他的本色神学在国内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经历了许多环境处境,但都坚持探索中国教会自己的本色神学,特别是他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上做了很好的探索和研究。神学中国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神学思想中国化,才能引领中国教会真正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同时教会是需要神学的。正如他说:“有教会然后有教会的事工,有教会的事工,然后有教会的解释,有教会的解释,然后有神学。”{6} 他的本色神学在探索基督教中国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们今天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是大有启发的,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研究,发扬光大,以便更好地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促使中国教会能够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并有自己神学的教会,屹立于世界东方,荣耀神的名。

脚注:

{1}丁光训:“为赵紫宸题”,《赵紫宸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题词第2页。

{2}古爱华(Winfried Glüer):《赵紫宸的神学思想》,邓肇明译,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年,第96页。

{3}赵紫宸:“一个导师随意为一青年作社会福音的小注解”,载于《真理与生命》第8卷,第8期,1935年。参见古爱华博士(Dr.Winfried Glüer): 《赵紫宸的神学思想》,邓肇明译,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年,第94页。

{4}卓新平:“赵紫宸与中西神学之结合”,《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8年第一期,第132-136页。

{5}古爱华(Dr.Winfried Glüer):《赵紫宸的神学思想》,邓肇明译,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9年,第7页。

{6}赵紫宸:《神学四讲》,《赵紫宸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44页。

本文选自《陕西基督教》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