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亚信经》由325年召开的尼西亚公会议制定,因此得名。此信经主要内容与《使徒信经》大致相同,但更详尽,强调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义,明确了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接受并且信奉此信经的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基督教正统教会。
主后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规定了基督信仰的合法化。教会尽管获得自由宣教的环境,但当时教会内部以阿里乌主义(一译亚流主义)为代表的异端横行,为福音的传播造成了极大拦阻。阿里乌为亚历山大教会的主教,他坚持否认耶稣的神性,相信基督是神所创造的,不是自有、受生的。因此,圣子是一个可以改变的被造者而非神。而耶稣的神性乃是因为其遵行神的旨意,神才赋予其神性。阿里乌认定基督与圣父并不是属于“同质”,且圣灵是属于更小一点的,因为其乃由于道而生的。
阿里乌主义给当时的神学带来极大争议,为了平息争端,君士坦丁大帝于主后325年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召开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的大公会议,这次会议共有300多名来自东、西方的教会人士出席。在圣灵的作用下,会议最终以压倒性的表决驳斥了阿里乌主义否认耶稣基督神性从而贬低其地位的谬误,制定了《尼西亚信经》,确定了神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同受敬拜、同受尊崇。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对此信经内容做了修订并获得一致通过。修订后的《尼西亚信经》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制订的《尼西亚信经》并不完全相同,前者较后者为长。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尼西亚信经》中关于圣灵的段落中,“从父出来”的句子在5~6世纪左右被西方教会改为“从父和子出来”,从而引发东、西方教会之间长达数百年的“和子句纠纷”。“和子句纠纷”最终成为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导火索。
《尼西亚信经》通用于教会中,但东、西教会各不相同。东方教会较西方教会更为尊重此信经,奉为第一信经。当信徒受洗时,即以此信经作为准则。在真理造就上,以此信经作为最主要的材料。并在主日礼拜、节期礼拜时,用此信经。在西方教会,主后500之前,也奉《尼西亚信经》为第一信经,用于神学教育及敬拜礼仪。主要是因为哥特人入侵罗马并灭亡罗马,他们中间多为阿里乌主义者,给正统信仰形成巨大的冲击。故罗马教会为坚守真理,而更重视此信经。主后700年后,随着日耳曼人的归正,才改奉《使徒信经》为第一信经。然而,《尼西亚信经》在西方教会,仍是根本的信条,用于弥撒仪式至今。宗教改革初期,部分更正教会也遵奉此信经,在主日崇拜、圣餐礼、洗礼、按立神职人员时使用。但现在已无此习尚,只有圣公宗的圣餐礼沿用此信经。
《尼西亚信经》正文
我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万物的主,我信独一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父所生,出于神而为神,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父一体,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为要拯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着圣灵,并从童贞女马利亚成肉身,而为人。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照圣经第三天复活。并升天,坐在父的右边。将来必有荣耀再降临,审判活人死人,祂的国度永无穷尽。我信圣灵,赐生命的主,从父和子出来,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荣,他曾借众先知说话。我信独一神圣大公使徒的教会。我认使罪得赦的独一洗礼。我望死人复活。并来世生命。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