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研经解经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研经解经 > 详情 
浪子的比喻
2013-12-07  作者:施小丽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 返回列表


经文:路15:11-32


浪子的比喻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圣经故事,历时历代,这个故事被人们改编成诗歌、话剧,在舞台上不断地被演绎。这个故事常常让我们感动,因为我们每个人曾经都像浪子一样,悖逆,不听话,伤透了父亲的心。然而就如浪子的父亲那样的爱浪子、不计前嫌地接纳浪子,天父也是这样让我们回到他的怀抱。但是今天,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就是耶稣当时讲这个比喻的处境,来看耶稣讲这个故事是要带出什么教导?它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一、比喻的背景

浪子的比喻是路加福音独有的资料。新约的四卷福音书分别以不同的角度记载耶稣在世上的生活,路加福音一个特别的关注点就是“救恩临到万民”这一主题,它告诉人们,福音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福音,也是穷人、税吏、罪人、外邦人的福音。耶稣要人们知道,他来世间的使命是为了每一个需要救恩的人,耶稣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

那些穷人、罪人、病人、外邦人听到这福音很开心,因为他们在社会上备受歧视和冷落,耶稣却愿意接纳他们,因此他们常来找耶稣,这引起了法利赛人和文士们的高度不满。在法利赛人他们传统的观念中,这一类都是不蒙上帝祝福的人,所以他们不配得救恩,而且这都是行为不检点、道德败坏的人,相比自己那样的敬虔,倘若这些人一样可以进天国,岂不是太不公平了。所以法利赛人不爱和这类人打交道,他们也不希望耶稣接纳他们,可是耶稣无论到哪里,总是和罪人在一起,这让法利赛人非常不满。

正因为法利赛人的观念和耶稣的观念有冲突,所以我们看到在路加福音当中有这样一个循环,耶稣和罪人税吏在一起,法利赛人文士议论耶稣,然后耶稣就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回应。耶稣的回应,一方面是要让人明白“救恩是关乎万民”这一信息,救恩不只是给优秀的人,救恩是给一切悔改并寻求救恩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罪,有多少的缺点,无论他是贫穷、疾病,耶稣都会接纳他,另一方面,耶稣的回应也是要告诉那些不接纳罪人的人,你们也要接纳他们。路加福音十五章三个比喻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就用比喻,说……”(路15:1-3)针对法利赛人文士们对自己行为的不理解,耶稣一连讲了三个比喻,耶稣要告诉人们他的爱是怎样的爱,还要告诉人们,你们彼此之间应该怎么做,特别在路加福音第三个比喻,浪子回头的故事当中,他用一个家庭的形象来比喻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更加清楚体会其中的用意。

二、比喻的内容

我们来看比喻的内容,浪子的故事只提到三个重要人物。

浪子:浪子有一个很好的家庭,他的家庭很富有,有很多仆人,很多产业,他还有个好父亲,这个父亲对他很好。我们不知道在浪子要求分家产之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从他要求父亲分产业,要求离家出走的时候,我们看到浪子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在犹太人的处境中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要求分家产,这就等于是咒诅父亲,因为分产业这事一般是父亲去世后才作的。可是浪子的错还不限于此,他离开家之后也没有去做正经事,而是结交狐朋狗友,将父亲辛勤得来的家产挥霍得一干二净,直到陷入穷途末路的景况中,饥寒交迫,甚至到恨不得去吃猪吃的东西的地步。这个时候他才产生回归父亲怀抱的念头,走上回家的路,在战兢害怕之中等待父亲的原谅。这样一个犯了天大的错误的人,在旁人看来,包括浪子他自己也这样认为:即使一辈子得不到父亲的原谅,被父亲视为一个雇工,都是应该的。

父亲:这个父亲显现了一个父亲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爱。当小儿子要求分家产,要离开自己的家庭的时候,父亲顺从了他,给他财产让他走。作为父亲,在儿子要叛逆离家的时候,他大可用父亲的威严镇住他,让仆人绑住他,或者就干脆棍棒之下出孝子。但是这个父亲没有,他把家产分给他,让他走了。不是他不爱他,他很爱这个孩子,很担心他,他每天守在门口望眼欲穿,伤心地等他回来。终于盼到儿子回来,他远远看见,赶紧就跑过去,把最好的衣服给他穿上,把戒指给他戴上,最好的鞋给他穿上。他只字没有提到他的钱哪儿去了,不提他曾经犯的错。父亲开心至极,马上敞开怀抱接纳了小儿子。

大儿子:当父亲热情接待回家的小儿子时,大儿子从田里回来了,一听家里好像特别热闹,就问仆人家里有什么喜事。得知是弟弟回来之后,大儿子心里会怎么想呢?如果我们是大儿子,心里舒不舒服呢?大儿子平时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圣经对他的描述来看,这个人很听话,很勤劳,圣经说他从来没有违背父亲的命令,他没有因为仆人多就不干活,他服侍父亲很多年。但他此时突然发现,父亲好像不是很关心他,好像更关心那个不听话的小儿子。如果我们是大儿子,看见家里父亲这样大摆筵席庆祝小儿子回家,我想我们会和大儿子一样,掉头就走,不要进这个家门,因为太不公平了。

故事到这里我们就清楚了,耶稣说的大儿子就是那些很努力地遵守上帝的律法,很爱神的法利赛人。而小儿子就是那些悔改了来找耶稣,和耶稣在一起的那些罪人,他们犯过很多的罪,他们可能是税吏,可能是妓女,可能是小偷。

耶稣用这个比喻,用这个大儿子的话正好说出了这些法利赛人文士们的心声,大儿子怎么说:“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对于法利赛人和文士们而言,他们敬虔,有好行为,乐于服侍神,却没有受耶稣的表扬,反而这些罪人、税吏一类的人一来,耶稣就和他们一起吃饭,去他们的家里坐席,在人看来这是不公平的。

但是这个父亲怎么说呢?父亲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这是这个父亲对大儿子的心意,希望他理解父亲的做法,也希望他接纳弟弟,和弟弟一起快乐,这也正是耶稣对法利赛人的心意。

三、比喻的意义

耶稣要藉着这个比喻告诉人们什么呢?

1.耶稣要让那些人知道,他为什么接纳罪人

耶稣说这个比喻的背景,正是别人对他接纳罪人的不了解,在背后议论他,那耶稣就用这个比喻来解释他为什么接纳罪人,耶稣用一个父亲和叛逆儿子的关系,来比喻自己和这些罪人的关系,如果是一个父亲,孩子即使再不听话,父母也不会不爱他,不会不要他,因为父母对孩子只有爱和包容,可能做父母的会管教孩子,但是他们不会审判孩子。

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用意就是告诉这些不理解他的人,罪人身上即使有很多的罪,很多的缺点,有很多不可爱的地方,即使他曾经很伤天父的心,但是他们都是天父的孩子,就像父亲会那样爱孩子一样,天父也这样爱这些罪人,因为出于一个父亲的心肠,儿子即使再怎么坏,父亲仍旧还是爱他的。

2.耶稣要让那些人知道,他们也应当去爱这些罪人

小儿子是一个败家子,是和罪人、娼妓混在一起的人,他把父亲的产业都败光了。可是大儿子是一个勤劳、孝顺、听话的孩子,他每天下地去干活,服侍他的父亲,所以大儿子看见父亲对小儿子的接纳就心里不舒服。这种感觉我们是可以体会的。大儿子很讨厌这个弟弟,他怎么和他父亲说,他说“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他称自己的弟弟说“你这个儿子”,可见他的心里没有这个弟弟。但是这个父亲怎么说呢?父亲说只是你这个兄弟是失而复得的,父亲跟他说,这是你的“兄弟”。

罪人的确是不可爱的,从人的常理来说,心地善良的、有好行为的应该是得到奖赏;懒惰的,悖逆的就应该得到惩罚,这就是法利赛人的要求。我想我们能够理解法利赛人的想法,因为我们时常心里也会有杆秤,身边的人总要给他称一称的,他称不住的,就希望天堂没有他的份,希望救恩没他的份,自己所讨厌的人一旦进了教会,自己反而不愿意去了,这就是大儿子的心态。他不希望父亲接纳这个小儿子,当父亲给小儿子摆设筵席的时候,他连家门都不愿意进去了。这个时候,父亲走出来要大儿子也进去,因为这是他的弟弟,也是父亲的儿子,父亲希望他能进来和他一同欢喜,因为这个弟弟是失而复得的。耶稣也是这样,这些罪人都是属他的,他希望法利赛人也能够接纳这些罪人,和他们一起快乐,因为他们悔改了。耶稣是用一个家庭的观念来提醒法利赛人,要接纳这些罪人,接纳这个已经悔改的弟弟,不管他过去怎么的坏,他都是你的弟弟。

这是耶稣对法利赛人的心意,也是对我们的心意,因为我们也常常像大儿子一样,像法利赛人一样,很难接受那些不可爱的人,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希望上帝像我们一样讨厌她,可是上帝告诉我们说,他爱她和爱我是一样的。事实上我们心里很讨厌那个人的时候,其实心真正远离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上帝,就像大儿子一样站在家门口不进门,因为他不体贴天父的心肠,天父是愿意接受每一个悔改的人,我们应当做的,不是去定别人的罪,不是把别人拦在门外,而应该要去包容他们,爱他们,就像天父爱他们一样。

结语

这个世代中还是有很多小儿子,他们可能偷盗、奸淫,可能衣衫褴褛,可能很穷,可能身患疾病,可能心理不健康,可能让世人看不起,也可能曾经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很讨厌……我们能够在基督的爱里接受他们吗?能和他们一同坐席吗?我们能够体贴父神的心肠吗?当我们不愿意的时候,天父正是这样走出来要求我们进去,和他们一同欢喜。

原载于《陕西基督教》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