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神学探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神学探讨 > 详情 
从保罗书信中的“和好”观念谈教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2010-03-02  作者:付丽丽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 返回列表

  在圣经新约的保罗书信中,使徒保罗多次提到关于“和好”的信息,这些信息给我们今天的教会一个启示,即教会中的信徒应当与上帝和好、与人和好、与自然界和好、与社会和谐。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各界普遍所提倡,社会和谐能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社会文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中国教会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支持者、拥护者与实践者。
  教会应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会中的信徒应从圣经的教导中获得启示,在教会内部实现合一,同时也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实现和好,做世界的“光”和“盐”,在社会关系中做和平的使者,体现基督徒的爱心。保罗书信中的“和好”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样的主题。

  一、教会在真道上同归于一

  在新约圣经中,使徒保罗曾论到教会中的信徒是藉着基督与上帝和好,成为蒙恩的人,且以上帝为喜乐(罗5:10-11)。“因为由基督之死揭示的生命即是通过基督之死而与上帝相和者的得救,相和意味着盼望上帝。正如卡尔?巴特(Karl Barth)所认同,‘人若重新拥有上帝,人便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和幸福’。” ①
  保罗书信中的“因信称义”思想始终与“恩典”、“和好”、“在基督里作新造的人”、“拆毁中间隔断的墙”等这些重要思想紧密相连的。“和好”是得称为义的人恢复与上帝的团契相交,而和好的对立面是敌视,疏离,敌对。“和好”表明上帝与人关系的转变,因此也间接暗示了在转变以前所存在的隔膜与敌恨,不是上帝要与人和好,乃是人需要与上帝和好。
  “和好”是上帝的作为,出自上帝的慈爱。上帝的爱临到今天的教会,因基督的救赎,教会成为上帝的家,基督的身体与圣灵的殿。使徒保罗将教会喻为“家”、“身体”等观念都在表明教会是一个有机体,有着生命的关联性,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全面健康成长,与“合一”,“寻求团结”是分不开的。教会中的信众首先应与上帝和好,应持守基督教的根本信仰,认识基督教的真理。
  “称义”是和好的道德条件,是上帝赐给身在罪人的白白恩典,而罪人唯有靠赖这称义的恩赐,才能进入与上帝团契的相交中。② 罪人一旦恢复与上帝相交,就立刻自然产生美好的结果。“与上帝和好”使我们发现了一个又新颖又深刻的领域,这种广阔的伦理思想使人自发产生爱的伦理思想,与上帝和好包含着伦理中的善与爱的心意的产生,当上帝爱的旨意进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就是上帝的爱在人里面创造了爱的心意。教会因着上帝的爱在真道上同归于一。

  二、教会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使徒保罗论到犹太人与外邦人藉着基督彼此和好时,指明基督成就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古代世界是一个壁垒分明的世界。风俗殊异,猜疑、忌恨,犹太人非常蔑视外邦人。罗马人猜忌犹太人,恨之入骨。希腊人鄙视‘非希腊人’,称呼他们为‘未开化的’。③” 使徒保罗说,基督使众人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外邦人就不再作外人和客旅,而是上帝家里的人。
  当时的犹太人敌视外邦人,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犹太人的圣殿周围有石头堆成的障碍,严禁外邦人僭越,违者处死,“在殿的四周有一道石墙,其中有等距的柱,分别以希腊文或罗马文宣告洁净之例:‘圣所之地,异族止步’”。④“耶稣不仅消除了这两种冤仇,他还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新人类,以和好代替隔绝,以和平代替冤仇”。⑤基督福音的大能把人与人之间的隔墙推倒,所有信徒都是上帝子民的团契,不分肤色、不分民族、不分人情风俗,社会习俗、不分国家地域在基督里都是平等的、合一的,有着共同的盼望。在这里保罗说,“基督使我们和睦”,原文作“基督是我们的和睦”。“基督”不单以他的死为我们“成就”了和平,而他本身就是和平,也是和平的本源(罗11:15;弗2:14-18)。
  与上帝和好产生的福乐就是“人与人彼此和好”,因为人向上帝和解了,人与人中间因人间仇恨而立起的隔断的墙也拆毁了,所以凡向上帝和解的人也都彼此享受相和。对此描述典型的一段经文是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第2章有关犹太人和外邦人间关系的讨论,外邦人以前与上帝的百姓疏离,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这些从前远离的人,如今却靠着基督的血,已经得亲近了。
  “和好”是除掉犹太人与外邦人的敌对,使他们在基督的身体里合而为一,并且藉着十字架使二者在一个身体中与上帝和好。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所存的冤仇,可以作为代表所有拦阻人与人之间团契和解的障碍。人因为在基督里向上帝和解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也和解了,一切中间隔断的冤仇的墙也拆毁了,因基督“是”我们的和睦。原先被冤仇分隔的犹太人和外邦人,现在不再是两类人,乃是全新的人了,是在和睦中创造而成的新人,因为向上帝和解乃是藉着基督的身体,藉着基督的十字架。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冤仇结束了。在基督里,人与人之间有了和睦。⑥

  三、教会在社会伦理中实践和谐

  我们不能把与上帝交流(信)和善的心意(爱)分开,基督教的伦理完全从基督教的与上帝交流得到它的特色。如果只注重宗教这一部分——与上帝交流,但是忽略了伦理的那一部分——爱人,那就是对基督教一个致命的打击;与此相反,如果只注意基督教的伦理,同时忽略了信心,那也是对基督教的一个致命打击。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是与基督教提倡的“爱”是并行不悖的。家庭的美满,劝人和好,强调基督徒的信仰与社会中良好的道德行为的统一,基督徒生活上的美好见证等都是教会在促进社会和谐。
  人与社会处在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之中,社会与个人在历史中同时出现,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为他所创造的条件。改教家马丁?路德也认为伦理永远是人的伦理,人是道德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道德行为。他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一书中阐明这样的道理,他说:“好行为并不能使人变好,是好人才行善的。人的本身是好的,便会有好行为。正如耶稣基督所说的好树结好果子的道理(路6:43-45)” ⑧保罗书信的“和好”观也涉及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和好(林前7:11),家庭和睦是共同实现理想的前提。保罗书信也提及妻子与丈夫的彼此相爱,以及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之理(弗5:22-33;6:1-4)。基督教同样重视实践家庭美满、人间幸福与他人和睦共处的伦理道德。
  上帝也将劝人与上帝和好的职分托付了他的门徒(林后5:18-20),基督的使者是劝人与上帝和好,与人和好。使徒保罗论到万有与上帝的和好时说,“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西1:20-22)。使徒保罗不仅提出基督徒自身要实践和平,也提及基督徒要“劝人与神和好”,作为“和平的使者”劝人与人
  和好,在信仰上忠心,生活在社会中有见证。使徒保罗的和好观念启发教会中的信徒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好,在社会中作和平的使者,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和好,以及给他人带来和平对于社会团结同样有促进作用。
  丁主教关于“教会信徒在社会中应当信仰与见证”并行时说:“我们的前瞻和远景是这样的一个中国教会,它的神学思想是丰富的,不反理性的,比较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它能帮助信徒树立比较和谐和言之成理的信仰和见证。⑨使徒保罗也强调基督徒行事为人要与基督的福音相称(腓1:27)。教会在社会中有见证,信心应与社会道德行为的统一。“离开正义的爱是盲目的,它将很快蜕变为无视现实、不负责任的多愁善感。”⑩基督徒应维护社会正义,追求正义、社会公平、在现实社会中实践“上帝是爱”,不仅提倡爱的道理,也应有实践爱的行动;不仅谈论爱的真义,也应有实践爱的见证。应将生命、生活与爱的行动统一起来。
  使徒保罗的和好观念对于基督徒思考教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带来的是教会更深层面理解上帝是爱,基督教爱的伦理观念给社会带来的是人心向往美好。教会在社会中应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在教会内部的建设方面寻求和好、在组织层面寻求合一,融入到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中,寻求给人间带来和平。





  ① 参卡尔·巴特(Karl Barth):《罗马书》释义,魏育青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98年,第215页。
  ② 赖德(Ladd, George Eldon):《新约神学》,马可人、杨淑莲合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1994年4月,第537页。
  ③ 冯国泰(Curtis Vaughan):《以弗所书研经导读》,汇思译,香港:天道书搂有限公司出版,1988年8月,第75页。
  ④ 参[美]保罗?梅尔(Paul L Maier)编译:《约瑟夫著作精选》,王志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256页。
  ⑤ 约翰·斯托得(J. R. W. Stott):《以弗所书》注释,陈恩明译,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2005年5月,第90页。
  ⑥ 参赖德(Ladd, George Eldon):《新约神学》,马可人、杨淑莲合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1994年4月,第538页。
  ⑦ 参奥连(Gustaf Auln):《基督教的伦理概念》,潘主闻译,香港:道声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2页。
  ⑧ 乔治·霍莱:《信与爱——路德的社会伦理观》,祖运辉译,香港:道声出版社,1984年3月,第37页。
  ⑨ 丁光训:《圣经、信仰、教会》(一),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2001年第一版,第71页。
  ⑩ 刘时工:《爱与正义——尼布尔基督教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71页。


  原载《陕西省基督教第五次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论文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