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神学探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神学探讨 > 详情 
以爱相系
2019-02-01  作者:陕西 陈鼎亮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教会的使命既是宣道也是崇拜。宗教改革运动的口号是以圣经为信仰与行为唯一的标准,用以经解经的原则教导真道。因此确立教会的任务就是传扬真道(太28: 1920),耶稣也曾告诉我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太2237)圣经又说:“当拜主你的上帝,单要侍奉他。”(太410)服侍也是教会的根本,因为教会是因着基督的牺牲和服侍而产生的。救济是帮助人的生存,让他们能够生活下去。教会所作的救济是保障人的生存,彰显了社会正义。基督徒以救济表达爱,形成社会正义。救济是不仅帮助贫困疾病者,而且也帮助无家、失业者及贫困学生上学。并且,教会对社会所具有的服侍是培养正确的基督徒,让他们在社会各领域中工作,而成全上帝的国。教会是传讲上帝的爱及耶稣基督的救恩的团契,更要用爱与真理去影响世界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一、教会开展社会服务的圣经依据

       1.耶稣的服侍

       耶稣在服侍中首要任务是传讲天国的福音,让人悔改,可我们也注意到耶稣也关注人的心灵、身体。“在四福音书中记载耶稣关注人的身体施行医治,与患各种病人接触,共记载25个医病的神迹,而且耶稣对一些心灵忧伤的人进行家访与他们沟通交流。”

       学者哈纳克(Harnack)的《什么是基督教信仰?》(“What Is Christianity ?”)一书对上帝国度的阐释,他认为“神的国度是耶稣教导的纯先知大宗教:神是父,四海之内皆兄弟,每一个灵魂价值无限,及爱的伦理。耶稣的教训里,那些很明显的启示文学式成份,不过是个暂时权宜的外壳,里面的核心才是他真正的宗教信息。这种对上帝国度的非末世论阐释法曾经盛极一时,声势浩大。许多学者都把上帝的国看为纯粹是个人宗教经验——就是神对个别灵魂的王权。”

       新约中耶稣表达“上帝国”(Kingdom of God)的神学概念可以说是“社会福音”的核心主题,他指出,基督教的宣教应该是“上帝的国”的宣教,但是当时教会自我中心的结果已经将“教会”视为基督教思想的中心,使教会失去对社会改革的动力基础,无法负担起教会在社会中应有的使命。以拯救的观念来说,基督的救赎应该包含人类所有的层面,当然也包括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上帝的国虽然必须到历史终了的那一刻才能充分了解,然而上帝的国也是一个理想、盼望和力量,可透过普世性的正义在社会中彰显出来,它不但已经存在,而且还会持续来临。对于“罪”概念,Rauschenbusch特别强调罪即自私自利,也就是反社会的意念,因此,上帝救赎中的复和(reconciliation)便是对不公义的痛恨和对无辜受害者的怜悯,人最大的罪就是抗拒对掠夺性社会制度的改革。

       2.宗教改革的传统

       一般人认为,路德的观点主要是改变人心。加尔文觉得福音的大能要清洁、要改变的,不只是人心。加尔文是要改变整个在地上的生活,家庭的、教育的、经济的、政治的。加尔文对基督教和文化课题的影响无与伦比。他相信,上帝的启示是透过他所造的自然界、具有他形像的人、以及历史的轨迹表明出来。信徒与世上所有的人共同领受了文化的召唤,要治理、耕耘、并看顾神所赐予他们的大地。因此,属上帝的百姓和一般世人有接触点,即文化使命。然而,信徒必须从圣经去理解上帝在创造中的启示,及自己应有的角色。加尔文的名著《基督教要义》(Institute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卷一的五、六、十四章中,清晰阐述了这些观点。因此先知论到上帝时说:“上帝如何在人希急存亡,意料不到之时,援助那悲苦而濒于灭亡的人;或保护那在旷野迷途的人不受野兽吞噬,到终引导他们归回正道;或以食物接济饥饿的人证明父上帝的旨意。”根据加尔文的主张,基督徒不但应当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也应当从事社会活动。所以加尔文特别重视对穷人关怀,设立共同基金,创办教育、医院、儿童教育等。

       此外,卫斯理(John ·Wesley)认为神的爱和恩典普及万民,正如雨水和太阳对所有人皆平等待遇一样,但与以往基督神学较为不同之处在于卫斯理强调这种爱的关系必须落实于人对上帝的敬拜以及人对邻人关怀上,对此他提出了“在社会成圣之外,别无其它成圣”的概念,认为所有的成圣都是社会性的。爱邻舍不只是嘴上的传讲上帝的爱,而是要忠实、公平地对待他们,不可有欺骗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循道派教条的精义。卫斯理最令人感佩之处莫过于他能够身体力行自身所有的教训,他不但怜恤穷人、老人和妇女,并且给予他们实质的赒济与帮助,对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卫斯理更在讲道与著作中提出信仰的批判。从信仰层面来看,卫斯理带领下的慈善济贫工作基本上是一种将个人救赎置于社群中实践的伦理观。在卫斯理的影响下,许多信徒开始深入基层从事消除文盲的教育工作,并进入监狱探访囚犯、照顾病人和穷人,甚至致立于反奴隶制度,“全世界都是我的牧区”正是卫斯理循道派精神最佳写照。这股复兴浪潮不仅促进福音的广传,同时也激起了许多社会慈善事业的兴办,对大西洋两岸的社会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的社会服务理念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基督的圣爱思想,无私奉献,关爱生命与帮助他人,弘扬基督博爱精神,以及身体力行实践上帝的仁爱宗旨,这些是基督教会慈善服务隐含价值理念。具体指教会为穷人、病人、孤儿、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旨在达到保护弱者,传播福音,服务社会和实现博爱世人的目标。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社会发展与历史经验证明:基督教会慈善服务既是观察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程度的最佳理论角度,又是实现基督宗教真正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最佳途径。

       纵观基督教的教义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基督教在传扬福音同时,宣讲基督里“神人和好”的信息,践行“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理念,使更多的人群感同身受基督教爱的真谛,以达到全人类公义、平安和谐、发展的美好境界。

 

       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在18大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梦的实现,要体现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各项具体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这个梦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感觉到这个梦和他们有关系,愿意为实现这个梦而付出、去奋斗。由此,这个梦也才能真正成为凝聚人民、激励人民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期。曾被贫穷和落后所困扰的中国,对经济建设的发展远景即现代化有一种美好的憧憬。但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既面临着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又要应对全球化影响下后工业社会或称后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这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所泛起的拜物思潮、无节制的消费主义倾向,对此我们缺少应对的策略和足够的反省,导致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不断涌现。诸如公民道德教育失范、社会公德体系构建滞后、诚信伦理被物欲横流所代替、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特殊历史时期,利益冲突与社会局部失衡更是难以完全避免。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众志成城的力量,需要每个人的艰苦努力。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基督教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基督教界大有可为。许多研究宗教的学者认为,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均有着调节人们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功效。基督教界与不同宗教信仰及伦理学家一样,都在积极寻求真、善、美这些人类价值,这必将会对社会普遍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产生积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基督教道德伦理对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的有益影响,努力运用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基督教界在新世纪的重大课题。受基督教思想传统影响的学术理论成为西方现代学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囊库——中国思想界有一定的参照作用。从人类优秀智力成果中汲取营养,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吸收海外基督教的社会理论的同时,建立我国基督教的道德学说体系也必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体系起到积极的作用。道德,本质上是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有世俗道德和宗教道德之分。世俗道德调整世俗民众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宗教道德调整信众与信众之间、信众与世俗民众之间的关系。当然,在我国,世俗的道德伦理教化有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组织资源,是社会主义道德伦理教化的主力军;而宗教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则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功能。具体到我们基督教界而言,当前,我们的神学思想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其重点之一就是要求广大教牧人员和信徒群众提高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胸怀世界的基督教道德体系的迫切性的认识。在胡总书记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特征中,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都是我们基督教宗教道德所崇尚的美德,并在宗教活动中形成了指导信徒去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和精神褒扬机制。

       2005年在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主办及香港基督教青年会协办的“教会与社会服务的张力与融合”的讲座上,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卢龙光牧师表示:社会服务是基督徒及教会的召命。基督徒在地上有使命要完成,就是将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上帝的爱及复和的福音,传给未认识神的人。社会服务的意思,就是信徒将对人的爱,透过社会服务来服侍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表达出教会及基督徒对小区的关心及向邻舍传福音。因此教会机构的责任,就是要在罪的世界里、人在心灵及物质变得贫乏的影响下,将基督的爱与他人分享。

 

       三、开展社会服务事工的途径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对弱势群体的扶助一直在党和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党和政府更是倡导全社会一同参与扶危救困,凝聚全社会力量开办社会公益事业。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413日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宗教界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开展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探索宗教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方法和途径。”弱势群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条件比较差,因而需要借助外在力量的支持。基督教界在其中应该会大有作为。因为基督教以“爱”为核心价值,从我们的宗教传统和历史发展来看,基督教一直强调社会服务在凸显宗教自身价值方面的重要性。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大陆的基督教界虽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从社会服务工作中退出,但在改革开放后,基督教的社会服务传统得到了恢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2002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基督教爱国宗教团体已经兴办较有规模的敬老院23所,幼儿园20所,医院诊所23所,康复中心4座,还开办了一些儿童福利院、学校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影响。以上这些数据都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基督教界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中将再展鸿图。

       浙江杭州一牧师认为:社会服务见证了基督教爱的真谛。我们肯定基督教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若只简单地认为,基督教只限于救人的灵魂,与社会服务无关,这是一种无知。如没有善行对人群服务,就不可能体现基督教徒重生的生命,就无法见证基督教爱的真谛。社会服务体现了基督教关怀的社会责任。从基督教信仰出发,关怀人群,协助和解决人的困难应成为基督徒的一种社会责任。我们既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应以仆人的身份而非主人的身份自居。基督教有了身教且言传的善美作为,就能更好地体现基督教关怀的社会责任。

       2.具体的行动

       目前中国教会的社会服务有以下几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教会内服务方式”,服务对象以教会信徒及慕道友为主,信徒生病时去探访,为其祷告、提供阅读、交流的空间。这全权由教会的教牧同工负责。优点是教会能自行决策,但缺点是教会扩张社会服务时出现不够专业的问题。第二种为“应急式服务”,就比如有重大灾情时的关注,雪灾、地灾、洪水等,通过发动信徒捐款捐物,然后上交给红十字会或民政部门运作,这种方式通常简单有效,但无法深度援助。第三种模式为“教会成立社会服务部”,由教会派出同工监管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定时向教会会友汇报社会服务部的情况。优点是可集合教会同工及专业人士的意见,但缺点是在决策开办社会服务时,需要经过多重的审批,阻碍社会服务的效率,比如教会开办的诊所、幼儿辅导、老人院、心理康复中心等。第四种模式为“教会办社会服务机构”,是独立注册,教会不用支付机构的开支,亦不会派教会同工在该机构担任监管工作。优点是不使用教会的人力和资源,但缺点是机构与教会关系疏离。最后一种情况目前较少。

       其实教会做社会服务不仅需要金钱,更重要的意识与投入,教会完全可以利用信徒所在的社区看到教会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开展服务。比如为体弱多病和没有亲人照顾的人士而设的家庭看护。因家庭发生变故,照顾者不能照顾家中老幼伤残病弱者的家庭也可以得到此项服务。受惠者包括不分年龄和性别的病患者、需要被照料者、无法自顾的孱弱老年人、心智及身体残障的弱能人士等,但是,多年来,家务助理服务的主要对象仍以老年人占大多数。从老年人服务的角度来说,家务助理员会按服务对象的需要到宅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包括替老年人料理家务、送饭、清洁、护送、提供个人护理服务(包括喂食、洗澡、修剪指甲或脚甲、清理尿液或粪便、购物等)或接送服务(例如,往返看病、参与老年人中心活动)等等一般性服务。这些服务使他们尽可能留在小区中安享晚年,并尽量应他们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应的住宿照顾。基于以上这个“家居照顾、小区照顾”的服务目标。在很多方面教会都可以实践上帝的话,关心有需要的人,还有在一些大城市中,幼儿提供短时间看护,因为父母双方都工作,还没有下班,而孩子放学较早,如果有可能开放教会的一些空间给这些家庭,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事工,为一些家庭排忧解难,提供一项非常重要和有益的帮助。

       丁光训主教强调:“圣经中有许多教导,都是在讲一个基督徒如何去做与人有益的事情,在常有的信、望、爱中,爱比信和望更高,爱的超越,是使更多的人看到藉着爱心和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善行和德行。”爱的真谛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和平、欢乐、同情、宽容与和解。社会服务也就自然成为基督教爱的传递的载体。

       著名的法律史学家伯尔曼(Harold J. Breman)认为:“我们的目标必须定在建立世界社群上,此一群不但要靠共同接纳的法律价值来维系,也要靠其它共同的价值来维系,这些共同的全价值基础是对圣灵的普世信念,这种信念是现在所有宗教共享的。”以爱相系,开展社会服务事工也是中国教会的必须。            

      基督教是入世的宗教,教会不是虚无缥缈的世外桃源。如果教会只强调生命得赎,而忽视周围的弱势群体,看不见需要关怀和帮助的“邻舍”,就会与处境相失调,失去生命的见证。教会积极关爱弱势群体,努力参与社会服务,就是在为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具体活动,让教会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实践自己的信仰,让更多的人了解教会。身为基督徒,这个名字本身就告诉他,要立志像基督的门徒那样生活——就是效法基督,过尽心尽意爱上帝,并且爱人如己的生活。从而不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