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异端揭示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异端揭示 > 详情 
“门徒会”怎样利用基督教?(上)
2021-05-24  作者:陕西 李世峥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基督教信仰以《圣经》为依据,以耶稣为“基督”(希腊文“救世主”的音译),教义上强调耶稣拯救罪人,伦理上鼓励信徒“爱人如己”。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基督教已经成为世界上信徒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世界范围内,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三大派别,我国所称的基督教一般特指基督新教(下文出现的“基督教”均指“基督新教”),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并称“中国五大宗教”,国家尊重公民的信仰自由,保护公民的信仰活动。

“门徒会”是一个臭名昭著的邪教组织,但其创立之初就打着基督教的旗号进行活动,恶意向基督教靠拢,他们谬解基督教经文,歪曲基督教教义,盗用基督教术语,刻意给人造成“我也是基督教”的错觉。这样一来,“门徒会”一方面以其基督教的外衣迷惑了不少不明就里的群众,一方面又以其荒诞不经的言行损害了基督教的形象。因此,防范和抵制“门徒会”,必须了解“门徒会”与基督教的本质区别,并能清楚这个邪教组织怎样利用基督教传播其思想,发展其势力。

 

一、“门徒会”对基督教教义的曲解

基督教教义全部源自《圣经》,经过1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形成了系统的教义体系。尽管不同宗派对个别教义的理解存在细微的差别,但整体上没有太多出入。“门徒会”以基督教自居,但其宣扬的观点却与基督教教义相去甚远,他们一直在恶意曲解基督教教义!

1.对《圣经》的曲解

基督教认为,“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参《提摩太后书》3章16节),“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参《彼得后书》1章21节)。因此,所有基督徒都会公开承认,《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是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标准。对于《圣经》的解释,反对断章取义,反对为我所用。

“门徒会”深知《圣经》的特殊地位,所以其组织者和传播者也会高呼“高举《圣经》”、“唯独《圣经》”之类的口号,所以他们也会手捧《圣经》,并且引用《圣经》,尽管他们所传讲的东西完全违背《圣经》。另外,“门徒会”组织者和传播者也时常利用《圣经》给自己作“挡箭牌”,有人质疑他们的身份和观点,他们就会以《圣经》经文为自己辩解。“门徒会”传播者借用《圣经》,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圣经》,实际上却是否认《圣经》,只是以《圣经》来支持他们的谬论而已,同时,借谬解、强解《圣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其根本目的是要掩饰其扩张势力的真实意图。

“门徒会”宣称自己的思想均来自《圣经》,但事实上他们所宣传的观点主要来源于自己编纂的一些宣传材料,比如:《闪光的灵程》、《慈祥的母爱》、《圣灵与奉差》、《神国与永生》、《万事要道复兴问答》等等。这些宣传材料多以极具迷惑性的言辞,记述“门徒会”创始人季三保的言行。

2.对基督的曲解

基督教强调,耶稣是从上帝而来的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拯救者,他在十字架上借着自己的舍命流血,一次完成了永远的救赎,“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参《约翰福音》3章16节)。耶稣亲自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章6节)他的门徒彼得为他作见证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章12节)由此可见,耶稣的救赎无可代替!

“门徒会”却宣称,耶稣的救赎并不完美,需要季三保接续完成。季三保强调,上帝对人类的救赎总共有三次:第一次是挪亚方舟,第二次是耶稣受死,第三次是末日来临。季三保声称,上帝的第一次救赎借着挪亚完成,第二次救赎借着耶稣完成,第三次救赎借着他来完成,所以挪亚被称为“一赎”,耶稣被称为“二赎”,他则被称为“三赎”。为了强调救赎人类的特殊身份,季三保常以“基督”自居,认为他才是人类真正的拯救者,所以他便被其追随者称为“三赎基督”。

季三保以“基督”自居,但他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很难赢得大家认可,于是就想到了神化自我。季三保声称自己是“活耶稣”,“神的化身”,“神的儿子”,“神所设立的基督”,可以广行异能。《闪光的灵程》一书中写道:“他祷告能看到天堂,能看到地狱,能看到全地球,能看透人的心肠肺腑,能听到神向他说话,能洞察人的一举一动,连人心所想的隐密也能识透,这是经常的事,也正是他灵中所求所得。”这本书中,记载了许多用于神化季三保的“见证”。比如:“七七年二月,‘真耶稣教会’梁执事给三赎施洗,从水中出来,空中就有大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当时就被圣灵充满,他感到力大无穷,通过作工、祷告、寻求、指教,他进一步明白了神的旨意——要在末世成全救赎的计划。”为了渲染季三保的能力,《闪光的灵程》中还有一节专门写道:“三赎在吕渠河打柴,河对岸柴较多,他想过了对岸去打,河面上结有一层薄冰。他就走了过去,可是没走多远,就没冰了,对岸有人高喊:‘落水啦!落水啦!’三赎眼闭着边走边祷告说:‘哈利路亚,撒但退后!’如平地一样走了过去,打好柴又走了回来,几十丈宽的大河,几十米深的水,没有神迹的人岂能走过?”这些“见证”,让一些人以为他真是“基督”。

3.对教会的曲解

基督教认为,教会是耶稣所建立的由上帝子民共同组成的圣洁的、友爱的团体。教会的使命是在社会中公开见证基督、荣耀上帝。因此,教会一般都建有教堂,也一般都会公开开展各项活动。基督教认为,教会具有地方性,也具有普世性,天下教会是一家,其中的信徒都是弟兄姊妹。

由于“门徒会”属于非法组织,所以他们没有合法的教堂,也没有其他可供公开活动的合法场所,他们往往是在“门徒会”成员的家里或是荒无人烟的旷野进行活动。“门徒会”只许其成员参加内部活动,反对他们参与其他任何教会的任何活动。耶稣在《马太福音》中说过:“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章13至14节)“门徒会”恶意曲解这段经文,认为其他教会都是“宽门”,最终会将人“引到灭亡”,只有他们的组织才是“窄门”,最终要将人“引到永生”。

4.对末世的曲解

末世论也叫终极论,是基督教对世界和人类之终结命运的一种诠释。末世论以耶稣再来为基础,但《圣经》从未告诉读者这一天何时到来,耶稣公开表示:“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降临也要怎样。当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马太福音》24章36至39节)故此,基督教反对以任何方式预测世界末日的具体时间,只是鼓励信徒在积极的生产和生活中预备自己,随时做好迎接耶稣再来的准备。

“门徒会”却热衷于预测耶稣再来的具体日期,并且刻意描绘一些关于末日的恐怖画面,威逼人加入他们的组织。“门徒会”宣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是一个“坏人得志、好人遭殃的时代”,但这样的时代会随着世界末日的来临而结束。季三保先是说世界末日会在1994年到来,后又说会在1997年到来。季三保死后,他的继任者也在不断预测世界末日的具体日期,尽管一次次预测失败。为了增强迷惑性,“门徒会”如此描绘世界末日:“地震、火灾、洪水、冰雹、瘟疫、蝗虫、风暴等将袭击人类,坏人要死光,好人死掉一半。到那时,基督复活于人间,主持末日审判,正义将得到伸张,罪恶将受到惩罚,耶稣将建立千年王国,信主耶稣的人将在那享受永福。2000年各种灾难要降临,世界要毁灭,信主的进天堂,不信主的进地狱。在2000年有大灾难,国要攻打国,民要攻打民,信了神的可以避灾难,天上要下硫磺火,地球要爆炸,种庄稼没有用了。”“门徒会”强调,世界末日虽然可怕,但所有“门徒会”成员都可以免遭这场灾难。这些歪理邪说迷惑了很多善良的群众,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制约了生产劳动,扰乱了社会秩序。有些人听信了关于世界末日的谣言,便加入了“门徒会”,不再种地,不再锄草,也不再饲养牲畜,对原本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兴趣,宰杀家禽,变卖牲畜,吃尽花光,专心等待末日,随时准备升天。有的人卖掉拖拉机等重要农具,甚至变卖家产,所得之钱或捐给“门徒会”,或任意挥霍,致使生活越来越穷,好些本来已经脱贫的群众,重新沦为贫困户,甚至特困户。还有,“门徒会”认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所以没有必要再有男婚女嫁,孩子们也不必继续求学,只要专心等候末日并努力“传福音”即可。为此,一些人荒废了学业,一些人耽误了婚嫁,令人扼腕叹息!

 

二、“门徒会”对基督教礼仪的曲解

基督教的礼仪并不很多,但所有教会都无比看重这些礼仪。尽管基督教各宗派对礼仪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圣经》的教导为基础。“门徒会”向来以基督教自居,但其对基督教礼仪的理解却并不尊重《圣经》,多数礼仪都是“门徒会”组织者杜撰出来的,属于离经叛道、标新立异。

1.对洗礼的曲解

洗礼是信徒加入教会时举行的仪式,分“点水礼”和“浸水礼”两种:点水礼用手指蘸水点在额上,浸水礼则全身浸没于水中。接受洗礼,表示罪得赦免,成为教会里的正式成员。耶稣说过:“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参《马可福音》16章16节)可见洗礼在基督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门徒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水洗,但他们主张为其成员施行“火洗”。被称为“耶稣之先锋”的施洗约翰说过:“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即耶稣,作者注),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马太福音》3章11节)施洗约翰所说的“他要用……火给你们施洗”,是指基督徒要在生活中接受火一样的试炼,从而使信仰变得更加纯洁,更加坚定,并非真的接受火的洗礼。可是,“门徒会”却曲解这段经文,真的用火给其成员施洗。对于准备加入“门徒会”的人员,季三保要求每个人都要从火中经过,就算是不能独立经火的小孩也要从火中扔过,这边的人抛出,另一边的人接着。如此施洗,荒唐至极!

2.对祷告的曲解

祷告是基督徒十分注重的功课,可以在教堂集体进行,也可以在家中独立进行。使徒保罗提醒基督徒说:“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4章6至7节)基督教认为,祷告是基督徒认识上帝并与上帝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途径,祷告也会使人越来越认识自己。

“门徒会”也非常强调祷告,要求信徒每天都要坚持祷告,但他们对祷告的理解存在严重的错误。首先,他们祷告的对象不是上帝,而是季三保,他们称之为“三保爷”。《闪光的灵程》中写道:“他(季三保)祷告能看到天堂,能看到地狱,能看到全地球,能看透人的心肠肺腑,能听到神向他说话,能洞察人的一举一动,连人心所想的隐密也能识透,这是经常的事,也正是他灵中所求所得。”季三保如此“神奇”,所以其追随者都对他顶礼膜拜,虽然此人早已命丧黄泉,但他们依然坚信不疑,认为他可以有求必应。其次,他们祷告的目的不是认识上帝和认识自己,只是为了得到物质方面的好处。“门徒会”宣称,“有病不吃药、祷告病就好”;“祈祷能治病,能使死人复活”;“天国是个大医院,许多病人都来看,耶稣当医生,他有高手段,治病赶鬼不要钱”;“神是有大能的,只要虔诚祷告,病自然会好”;“祷告能使瞎子见光明,瘸子走路,死人复活”。“门徒会”认为,“人的病来源于人的罪,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尽宝血,失去生命,在神与人之间作保,才使人的罪得以赦免,病得以医治。信神有病治病,无病防身”。“门徒会”还认为,祷告时要看到白光才表示神来到他们中间,否则便没有神的同在。于是,他们祷告时总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呼喊,认为一直喊到手、脸或后背发热之时,就能与神的灵相通。相通之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3.对聚会的曲解

聚会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礼仪,《圣经》劝勉基督徒说:“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希伯来书》10章25节)一般教会的聚会,包括唱诗、祷告、讲道等内容,聚会时间一般在每个星期天,有些教会也会在周间安排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聚会活动。

“门徒会”也非常注重聚会,时常组织各种活动。“门徒会”聚会的时间不是在主日(礼拜天),而是在安息日(礼拜六),他们将聚会称为“守安息日”。这一天,是各地“门徒会”成员同时聚会的日子。此外,不同的地方还会在周间不同的时间,举行不同形式的聚会。为了不被人发现,无论安息日的聚会,还是周间的聚会,往往都在晚上进行,甚至是深夜,有时竟然会通宵达旦。

“门徒会”的聚会比较简单,没有固定的仪式,大体包括唱灵歌、作见证和祷告三项,很少有讲道。所谓“灵歌”,是“门徒会”组织者所创作的歌曲,歌词要么是赞美季三保,要么是宣扬“门徒会”的思想,而曲调多是借用民间小调或流行音乐。所谓“见证”,就是他们“蒙福”的事例,比如这个人疾病得到了医治,那个人家里得到了“发酵粮”,以此迷惑大众。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见证往往都是胡编乱造。所谓“祷告”,就是大家集体呼求“三赎”,希望得到他的“恩赐”。

4.对奉献的曲解

为了表达对上帝的敬畏,并为了支持教会的活动,基督教倡导信徒为教会奉献金钱,但主张自愿,绝不摊派。关于奉献,《圣经》如此教导:“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话是真的。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上帝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章6至8节)

“门徒会”在传播之时,一再强调追随他们的好处,但当人们真正加入他们的组织时,真正能得到好处的并不是这些追随者,而是那些组织者和传播者。对于刚刚接触“门徒会”的人员,其组织者的确会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但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开始明目张胆地灌输“奉献”的道理,要求追随者向他们缴纳钱财、粮食等,美其名曰“爱心款”、“爱心粮”,他们声称用这些财物周济穷人,但实际上除了少量用于周济之外(其实也算不上周济,只是以此拉拢人加入他们的组织),大部分都被其组织者挥霍浪费。“门徒会”表示,“爱心款”和“爱心粮”,数量不限,但鼓励多缴。他们声称,缴得多就多得“神”的赏赐,缴得少就少得“神”的赏赐,不缴则要受到“神”的惩罚。为此,“门徒会”成员都非常热衷于缴纳“爱心款”和“爱心粮”,甚至到了不遗余力的地步。有些人把家里的牲畜、农机等物卖掉,悉数作为“爱心款”;有些人把家里的粮食、甚至采来的山货都作为“爱心粮”交与“门徒会”;有些老年人则把儿女给的零花钱作为“爱心款”。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于《陕西基督教》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