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基督教网!
神学探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章集萃 > 神学探讨 > 详情 
从《传道书》看古以色列人的灵魂观——以传9:2-10,12:7为例
2021-11-05  作者:福建 姚锡睿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返回列表

一、引言

(一)研究对象

旧约智慧文学是犹太民族对生活的体悟,其中关于死亡的认识也是比较丰富的。而《传道书》主要内容又被称为“一部探讨人生哲学的经书”{1},人生在世的归宿就是死亡,因此对死亡的思考是在对人生探讨时候不可避免的。《传道书》也的确如此,“死亡”几乎涵盖了本书的每一章(如传2:16,3:2、19,4:2、5、6,6:3、12,7:1、2、15、17、26,8:10,9:3-5、10,10:1、14、15,11:8,12:7,等等),正如学者所言“从一开始,死亡就盘旋于此书之上”。{2}

因此在此卷书中找寻智者对人死后情况的表述并不难。但是若对比此中描述,会发现一些相矛盾之处。譬如,有些人引用《传道书》9章10节作为灵魂沉睡说的依据,但另外有人也引用了《传道书》12章7节作为人二元学说的佐证。本文试图从经文出发,探索这“矛盾”可否得到解决。

(二)研究经文

“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并且世人的心充满了恶;活着的时候心里狂妄,后来就归死人那里去了。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上帝已经悦纳你的作为。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你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9:2-10)

“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上帝。”(传12:7)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历史分析,对作者及其思想背景的整理,并对死亡及灵魂相关的问题,进行文学分析,来寻求对古以色列人的灵魂观能有更清晰的了解。

 

二、《传道书》9章2至10节文本分析

(一)经文背景分析

旧约圣经有五卷经书是与以色列民的节期有关,《传道书》是为其中之一,主要于“住棚节”的聚会中念给群众听的。在长达8天的节期中,人们欢庆着收割,许多青年男女也在这个节期中进行婚配。在此刻念诵此卷书,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传道书》的作者也在对生命的价值做出反省,作者认为应该从实存的角度去看人的生命,这种实存就是看到人生命的老化、死亡,当人清楚人的结局时候,就会更清楚该怎样把握活着的时候。{3}《传道书》可以说是“先置于死地而后生”,从死亡中体会人在现实中过智慧生活的意义。

这段经文给学界带来有关于死、阴间、灵魂等概念的分歧。例如有学者认为第9章10节乃传道者教导“死后没有生命”的最佳佐文之一;有认为传道者对于死后的一切是悲观的,因为没有复活、没有“灵魂不朽”等观点。{4}而另有学者认为,第9章5、10节中的“死人毫无所知”,并非在叙述死后是否有生命的形而上议题,而是以实际眼光叙述着,死者对“日光之下”的活动已经“一问三不知”了。{5}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死”后状态的内涵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作为现世“生”的态度的前提,因而,厘清这些分歧就显得富有意义了。

此外,本文选取智慧文学中的经文来研究,这能否作为圣经神学的理论依据呢?因为神学是根据自上而下的启示来认识神的,从本质上说,智慧所关注的并非有关上帝的事情,而是人类和怎样做人的一些实际教诲。但在犹太文化中,智慧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们整体信仰的一部分。{6} 智慧书教导人们在上帝所创造的秩序中生活,智慧的根基乃在于上帝的创造秩序。因此,智慧文学既可以体现上帝的创造秩序,又可以体现人所要的在秩序中生活的情景。

并且,在智慧书中也可以找到,它与律法书、先知书及其余圣卷有共通之处,例如,我们后文所要选取的与本次选定经文进行对比分析的《传道书》12章7节就与《创世记》2章7节相对应。

鉴于《传道书》的以上背景,并且它“几乎能够套进读者想派定给他的任何观点”{7}。因此,本文也不想草率地为死后人的状态下一结论,以下将从经文本身,以及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

(二)经文章节的文学结构分析

首先,对经文选段进行文学结构分析,以期对作者的思想窥得一二。

对经文进行分段与对应,可得出的结构如下:

A生死面前人的遭遇都一样:必得的死亡。       (2-4)

B小结:人生一切(感知),因死而无份。   (5-6)

A1在虚空年日人要享受上帝所赐的:应得的赏赐。 (7-9)

B1小结:人生一切(思维),因死而无份。   (10)

在此结构中,本文将2-10节分作两部分平行关系,前一部分(AB)侧重人的归途都一样,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好坏、善恶、洁与不洁、信与不信,日光下再也无份。基于这样的基础,在第二部分(A1B1)中传道者教导人要尽力作当作之事,因为死后,这些事情都再没机会了。因此前部分乃是为凸显,或者引出后面的劝导,人生将从暗淡中看到光明,前部分死的黑暗乃是要突显现在生的光明。

在这两部分的B部分,都讲到了人死后的情形:消灭了、不再有份了、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传道者阐述生与死最大的差别,就在拥有权。”{8}

从上述分析来看,只能引出人死后是与今生无份了,但对于人死后的状态,或人的终点“阴间”——死者的所在,都没有做再多的说明。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色列与其他古代国家不同的是,他们对死后的世界几乎没有任何神话。

因此要明白人死后是否还有单独的灵魂,还得另辟蹊径。下文还将从《传道书》中与另外的相关经文进行对比。

 

三、探析《传道书》中“矛盾”的灵魂观

(一)《传道书》“矛盾”的灵魂观的对比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传道书》9章5、10节体现了人死后的状态:日光之下一切都归于无有,所要去的阴间也好似虚空混沌,人死后无情无感无思无想。如此思想下,提出的“灵魂沉睡”理论显为合理,此理论认为“当信徒死时,他们进入一种无知觉的存在状态,等到基督回来使他们复活得永生的时刻,他们才又有知觉”。{9}

与此不同的是,《传道书》12章7节则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人的组成是由尘土与灵,这二者呈现出的是可分离的特性。基督教传统的灵肉二元论的思想也与此相当,且更加具象为:人是有身体与灵魂可以分割的,“死亡是肉体生命的暂时终止,以及灵魂和身体的分离。当信徒死时,虽然他的身体留在地上被埋葬,但是在他死亡的那时刻,他的灵魂(或灵)就立刻欢欣地进入神的同在中”。{10}

在《传道书》12章7节经文中,由于作者对于“灵”的解释不同,读者中间便对人的灵魂认识截然不同。例如,伊顿认为灵魂是归于神的情形,作者没有详述,但是这是与归于尘土相对应的,因此灵不会和身体一样腐朽,这也暗示着生命继续的存在。{11}

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生命的继续”的暗示能否成立?另有学者描述灵与体的关系时,一般只论述到它们的分离,对于灵魂的生命特质则没有更进一步的涉及。如谢友王在《虚空与充满》中解释此节经文时说到:人到死时,尘土与灵魂分家,各归各处。上帝把灵收了回去,灵与体就脱离了关系。归于上帝就不归于无有,因着审判都暗示死亡不等于消灭,死亡只是一种分开。{12}

所以对“灵魂”的理解,关键在于它是否有生命,这是争议的关键存在。学者福克斯(Fox)认为第12章7节并没有支持“死后有生命”,维布雷(Whybray)则指出“灵”不会被肉体死亡“拖垮”(灵魂不死)。{13}

因此,要想明白孰是孰非,本文继续对“灵”字进行原文字意分析。

(二)词源探义——旧约“灵”的含义

在《传道书》12章7节中“灵”字希伯来文为ruach,词根为ruah,在旧约中共出现387次,基本意思是流动的气体,与原始字根ruh(呼吸)有关,是生物存活所需要的气息,是上帝创造的。{14}通常被翻译为:气息、风、心、精神、灵等。

许鼎新教授将“ruah”希伯来意思归类为三种:第一意为灵:耶和华的灵,也可以是人的灵。指着人的灵时,意思为人的心志、心灵或灵性;第二为气息,气息代表生命的存在,有气息才有生命,否则就是死尸;第三为风,风和灵同出一词,因此可以通用,灵在风中。“ruah”在希伯来文中的三种含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并非单纯的多义词,作“灵”解时,上帝的灵也代表上帝的气息(《创世记》2章7节),作“风”解时,上帝的灵如风,充满力量,施行奇事异能,上帝的灵如风,来去无影无踪。{15}

从上述词义的归类中,三种含义灵、风、气息都出自耶和华,代表耶和华的能力、作为,另外灵可以指人而言,也仅指人的精神方面的意思。

因此,在旧约圣经中,“ruah”的基本含义是使人或动物得以存活的“生气”(如《创世记》6章17节和7章15节、《出埃及记》35章21节、《诗篇》146篇4节等),这并非如笛卡儿以后的哲学家所说的“纯粹意识”,而主要是人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16}

 

四、古以色列人的灵魂观与影响因素

上文从经文背景、结构、词义等文本、文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未得支持“灵”或“灵魂”具有生命特征的相关信息,即灵魂可以突破人的生命限制,而具备独立行为能力或以具有人的思维、意识而续存的依据。根据词义,人的灵魂指的是生命的气息。后续,本文将从作者与读者角度,对古以色列人的灵魂观进行探讨。

(一)古以色列人的灵魂观

追溯历史,在《希伯来圣经》的形成时期,由于古以色列人尚未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希罗哲学中的灵魂实体说和灵魂不朽说还没对古以色列的圣经作者有所影响。所以他们的著作中所提及的人的灵,不是与肉体分离的存在,而是与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17}

林鸿信在其著作《系统神学》中说到:希伯来人从不认为人的生命可以分解成不同的部门,他们认为生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我们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生命而发展出以不同方式描述的同一生命,而且是可以实在看见、感受、体验的生命。{18}

神学家莫尔特曼也承认这一点,他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基本的人类学划分对于《旧约》传统是陌生的,因为不朽的存在与有死的个体实存之间的本体论划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19}

显然,旧约时期,人们还未有灵魂独立存在的认识和意念。因此,基于人对上帝与其秩序的理解和认识的智慧文学之《传道书》,其本义中出现肉体与可以独立存活的灵魂分离显然不大可能。因此,人死之后有什么?犹太传统中没有来世和天堂的观念,在传道者眼里,死亡之后只有“无”。{20}

(二)古以色列人的灵魂观所受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对于《传道书》可能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观,其作者的思想基础也是不存在的。

我们所说的具有生命特征的灵魂观,伴随着复活与永生的思想出现而被普及。在旧约时期,对于古以色列人来说没有复活与永生的观念,或者说这思想不是他们的主流思想{21},因而无需使用“灵魂”概念来说明复活之事。复活与永生是在两约之间至新约时期才萌芽或作为主流思想而出现的。伴随着这些概念的出现,活的“灵魂”观在部分次经和伪经中也有所记载(如《所罗门智训》、《禧年书》23章31节)。但同时,也因着两约之间产生的复活与永生的概念不是上帝所启示,且尚未成熟,因此对于复活的形态载述也有分歧:有相信复活是身体的,也有相信复活是指向人灵魂的不死。到了耶稣的时代,因继承不同的思想传统,有人相信死后有灵魂、复活之事,有人因认为旧约中没有此类记载就不信,前者以法利赛人为代表,后者则以撒都该人为代表。{22}

同时,对圣经“灵魂”词义的不同阐释,也因着人们在释经中,将文化、传统、意识等融入其中,而出现与旧约书卷作者思想不同的释义。一些犹太教学者在翻译和解释希伯来圣经中的灵魂观念时,就受到了二元论的非物质性灵魂观的影响。例如,公元前2世纪的七十子希腊译本中,身体和灵魂也常常被引申出精神性和非物质性的意思,受其影响,第一个犹太教哲学家斐洛也认为,灵魂在离开肉体之后可以继续存在。{23}

早期基督教的灵魂观是基于古希腊哲学与旧约圣经的死亡观的。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死亡观在继承犹太教死亡观的同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明显地吸收了古希腊哲学):认为人的死亡仅仅是身体的死亡,灵魂不会死去。此后的教父哲学时期的奥古斯丁、耶柔米、经院哲学时期托马斯·阿奎那、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灵魂不朽”的理论。

对于人死后的状况以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本文基于以上的分析认为,古以色列人的灵魂观与艾利克森的“有条件合一”的观点较为相似。此观点承认,人的正常状态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的存在,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这种一元论是可以打破的,即人死时就已经打破了:物质的身体腐烂分解,非物质的灵魂继续存在。{24}并且,古以色列人也进一步认为这种存在并不是作为生命的存在,而只是作为一种上帝能力或恩赐形式的存在。

 

参考书目

1.哈里斯(R. L. Harris), 阿切尔(G. L. Archer, Jr.), 华尔克(B. K. Waltke ):《旧约神学辞典》,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5年。

2.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导论》,陈知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3.禤浩荣:《圣经中的希伯来人》,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1999年。

4.古德恩:《系统神学》,张麟至译,新北:更新传道会,2011年。

5.郝思:《郝思旧约神学》,傅湘雯译,南帕萨迪纳(美国):麦种传道会,2014年。

6.梁工、郭晓霞:《诗歌书·智慧文学解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7.林鸿信:《系统神学》上,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7年。

8.卢俊义:《圣经导读(旧约·诗歌):传道书、雅歌》,台北:信福出版社,2015年。

9.莫尔特曼:《创造中的上帝——生态的创造论》,隗仁莲、苏贤贵、宋炳延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0.吴献章:《传道书》,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10年。

11.吴仲诚:《希伯来智慧透析》,黄懿翎译,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2019年。

12.谢友王:《虚空与充满》,香港:种籽出版社,1987年。

13.徐弢:“圣经灵魂观念的词源学辨析”,成都:《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14.徐弢:《基督教哲学中的灵肉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15.许鼎新:《旧约原文词义》,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2002年。

16.伊顿:《丁道尔圣经注释——传道书》,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5年。